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章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32章 我叫武安君,是个笨蛋  (第1/2页)
    玉京山脚下有一个村落,名为元武村。    村名的由来已经不可考,但元武村整个村子的村民都姓武。    按照老村长的说法,这个‘元武村’的‘武’字,就是来自他们的姓氏。    至于那个‘元’字的由来,就不得而知了。    许是曾经的元武村有两个姓氏,一个姓‘元’、一个姓‘武’。    也可能元武村从始至终都只有武氏这一个姓氏,那个‘元’字另有其意。    这种事情,其村中人自己都说不明白,外人更不可能知道缘由。    初时可能会好奇一下,久而久之,也就习惯不去在意了。    元武村依山傍水,背靠玉京山这么一座大山,村子中,一条小河穿村而过,刚好将元武村从中间一分为二。    但一条小河的分割,并没有将元武村村民的心分割。    河东与河西守望相助,友爱团结。    东边生了小孩,西边也定会及时送上贺礼。    西边谁家老人出了事,东边也会纷纷前来关切。    就连村长,都是河东河西两边轮流做的,这届村长出自河西,那么下一届村长自然就只有河东的人会参加选举,河西之人绝不会让自己出现在备选名单之中。    甚至为了不至因为谁多干了几年,谁少干了几年而闹出矛盾。    两边还约好了每一届村长都干三十年。    也因此,在元武村中还流行着一句话,“三十年河西、三十年河东!”    当听到苏采薇对元武村的讲述之后,周易是有特意问过的。    ‘三十年河西、三十年河东’之后没有‘莫欺少年穷’。    对此,周易还忍不住遗憾了那么一瞬。    总觉得没有‘莫欺少年穷’的‘河西’‘河东’,是没有灵魂的。    不过也正是因此,却更加证明了河西、河东两边村民之间的和睦。    团结友爱的元武村,传承不知几百几千年。    漫长岁月的安稳发展,使得村子异常的繁荣。    虽然名字里面带一个‘村’,但从规模来看,比之小型的城镇也丝毫不差。    走进村子,沿着一条长街而行。    街上叫卖声不绝于耳,两边店铺之中也多有行人往来。    这些人中,自然不只是元武村的村民。    实际上,作为一个传承千百年的古老村镇,元武村也算得上远近闻名。    南来北往路经此地的,多会选择元武村来落脚,也间接带动了元武村的繁荣。    武安君,正是这元武村的一员。    走过半条长街,有一个十字路口。    自十字路口处左拐,行大约七百米,有一座雕龙画凤的石桥。    踏过石桥,就是河东。    过桥再走七百米,又是一条长街,与河西的长街沿河对称,其繁荣程度,亦是丝毫不差。    沿着长街复向南行三百来米,可以看到右侧的一条小胡同。    武安君的家,就在胡同的尽头。    那个左边门上贴着一个泛白的写着‘福’字的红纸。    右边的红纸不知被哪家的熊孩子撕了一半,隐约间能够见到一些‘福’字残残骸的大门,就是武安君家的大门。    此时,武安君家的大门半开半掩,走近了之后透过门缝往院里看去。    可以看见院子里搭着一个简陋的凉亭。    凉亭中摆着一张石桌。    秀儿正站在石桌前,手持一杆毛笔在画着些什么。    在秀儿的身边,站着一个比秀儿还小的小姑娘,应该就是秀儿的那个好朋友——武安君。    小姑娘站直了比石桌高处一个脑袋,看上去大约六七岁的年纪。    粉雕玉琢,像个瓷娃娃一般让人看了就想捧在手心里,生怕一不小心就摔坏了一样。    只是很破坏画风的是,此时这粉
		
		
		
				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