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66节  (第2/3页)
打发出宫,回乡与父母家人团聚。”    他想,这或许会是一个突破口?    毕竟十多年前,皇帝自己也是想遣散后宫的,在当时不但那些妃嫔们不大愿意,还遭到了臣子的反对。皇帝自己转念一想,他并不愿意让百姓误以为是姚贵妃善妒,容不下其他妃嫔,就打消了念头。    ——朝中大臣反对的理由是:本朝自成立以来,就没有宫妃出宫的先例。而且有几位大人女儿在后宫的,当初也认为让妃子出宫不妥。    他们那时抱着一丝幻想,认为皇帝有可能改变主意。然而谁都没想到,一晃近二十年过去,姚贵妃盛宠不衰。皇帝没有立后、拒绝选秀,也不再往后宫里头添人。皇帝脾气倔起来,谁也不能强逼着他去宠幸别人。    这么多年过去,其他臣子是什么想法,苏凌不清楚。不过他知道,那些娘娘们的家人,是真的后悔当年的反对了。    尤其是家在京城的,十多年不曾得见,也知道女儿在宫里无子、无宠、无倚靠,连见皇帝一面都不能。    苏凌将程寻送回程家后,未多停留就离开了。    二月初二,是已逝的太后的冥诞。皇帝是个孝子,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了,可他对亡母的孝心,并不曾改变。    所以,当二皇子萧瑾提出想借此机会放一批宫人出宫时,皇帝想到亡母一片慈心,立时就答应下来。念及她们在宫中多年,远离父母家人,嘱咐多赏赐些银两。    皇帝此举引得朝野内外一片赞赏,直夸皇帝仁德、孝顺。    与此同时,宁美人的长兄,如今已接近天命之年的宁大人上书皇帝,称自己母亲老迈,所放心不下者唯有进宫的幼妹,想恳请皇帝开恩,能让她们母女相聚。    紧接着,北和宫里被冷落了十多年的数位妃嫔自请舍身入安国寺,为国祈福,为太后祈福。    至此,众人纷纷想起了北和宫里储着的十多位娘娘,不胜唏嘘。    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去看姚贵妃的反应。——北和宫的那些人不能离开北和宫,她们联名上书,托了内监呈到皇帝手上。    这些娘娘,都是当初太后还在世时,皇帝选的。她们对太后,或许真有孝心。    可皇帝考虑的不是这些,而是此事是否会惊到姚氏。    姚贵妃神色淡淡,他看不出喜怒,只能轻声问:“那件事,殊儿知道了?”    点一点头,姚贵妃轻声道:“知道了。”    皇帝心里一紧:“其实她们都是无关紧要的人。如果早知道,朕会遇见你……”    如果早知道会遇见她,那他就会耐着性子好好等她,不广纳后宫,不给她心上扎刺。    姚贵妃瞥了他一眼,笑笑:“是啊,我也很遗憾,没早些遇见你。”    她在心底冷笑,腻烦得很。别说什么早遇见,之前的不论,在遇见她之后呢?二皇子萧瑾是怎么出生的?    皇帝将姚贵妃轻拥在怀中,极为动情:“殊儿……”    姚贵妃任他抱着,轻声问:“那么,皇上打算如何处理此事呢?”    这件事,说起来算是皇帝的家务事。他初登基时,根基不稳。后来掌权二十多年,在朝中说一不二。他若真想怎样,旁人也奈何不得他。    他所在乎的是姚氏的心情。    她这几年身体不大好,痛失爱子之后,又小产,好不容易将养过来,需要慢慢调理。看她每日脸色雪白,几乎能看到皮肤下纤细的血管,他心疼她。    皇帝试探着道:“朕其实想把她们都赶出去,让她们离开这儿,省得她们……”    “那就让她们离开吧。”姚贵妃从他怀中探出头来。    她脑海中蓦地想起那日二皇子萧瑾所说的话,她声音很轻:“皇上拘着她们,做什么呢?”    有时候她甚至想,她的儿子命不长,是不是因为她夺走了本该属于儿子的福气。    ——她以前听人说,如果一个人福气太多,超出了她原本所该承受的,那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好的影响。    起初她并不信这些的,可是自从琮儿走后,她越来越相信。有时她梦到琮儿,醒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