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86节 (第3/4页)
兵一万五千人,由张辽统领,救援青州的臧霸,只是由于曹操的战马稀少,所以张辽行进的速度并不快,待到袁熙带领的三万大军开始攻打馆陶县,张辽还没到清渊县呢。 袁熙憋足了劲要表现一把,就连一万乌桓骑兵都下马攻城了,馆陶的守军措不及防,只抵抗了一个时辰,就被袁熙攻上城墙。 馆陶失陷,张辽前往青州的援军立即就退回大营,占据馆陶的袁熙当然不会翻过这个机会,当即领兵追杀,张辽立即在官道上扎下营寨,堵住袁熙北上的道路,同时曹操也给张辽带来一道军令,叫他无论如何也要拦住袁熙。 双方在馆陶之外展开数场大战,张辽也没让曹操失望,并没有让袁熙突破防线。 熟知战略计划的袁熙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给袁绍,他认为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暗示,张辽堵住自己背上的道路,不就是想掩护曹操的主力安全撤退吗。 袁绍等人商议过后,也一致认为,曹操这是要打算退军了,急忙做好领兵追杀的准备。 当然袁绍行事也是比较谨慎地,立即派斥候严密观察曹操的动静,经过几天的观察,袁绍发现,曹操确实是在准备撤军。 斥候带来的消息正确无比,曹操确实在撤军,曹操和郭嘉商议的战术也是真撤军,并不是诈败。 建安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,曹操捣毁界桥的大营,引兵向平恩县撤退。 袁绍在经过短暂的观察之后,当即率领两万五千大军随后追杀。 在袁绍决定追杀曹操的时候,田丰也曾提议让袁绍考虑分兵青州的战术,不过袁绍沉吟良久,还是觉得尽快击败曹操,收服冀州为上,于是拒绝了田丰的提议,田丰也觉得曹操玩不出什么花样了,并没有一再坚持。 袁绍并不是无谋之辈,也没忘记李重这个变数,自己率领两万五千军队追杀曹操,也留下了张颌率领两万五千人监视李重的动作,这留守的两万五千人中就有五千大戟士。 用两万五千人占据曹操的大营,堵住李重南下救援曹操,袁绍自认为一点问题也没有,袁绍判断的没错,李重的大营确实一点问题没有吗,该吃饭吃饭,该睡觉睡觉,毫无出兵支援曹操的举动。 坑爹的电脑,连word都没有,刚弄完电脑。 第一百九十八章十面埋伏 更新时间:20120919 李重现在早就将两个大营合为一处,袁绍都杀过界桥了,驻守河岸已经没有意义了,要不是广宗县距离界桥有点远,李重都想撤回广宗县驻守了,不过李重还是让廖化带兵三千驻守广宗县,以防万一。 李重想要撤回广宗县的原因,真是害怕张颌猛攻自己的大营,事实上李重的大营只有一万兵卒而已,旗帜都是虚设的。 曹操的计策是一路引袁绍追击,一路设伏,在界桥至平恩县的道路上,曹操一共设下九路伏兵。 除了抵挡袁熙的张辽,和张颌僵持的甘宁,曹操可以说是倾巢出动,能派出的都派出来了。 大致的军力分配是这样的,高顺带着一万兵卒前去支援张辽,张辽这里要抵御袁熙的三万大军,最为危险,所以必须要补充兵力。 本来曹操认为赵云支援张辽最为合适,但李重的意见是张辽和高顺配合默契,坚持让高顺救援张辽,曹操仔细一想,李重说的确实有道理,也就同意下来,其实曹操也知道,自己同意也得同意,不同意还得同意,人家李重不是你的下属。 此外,赵云、周仓、周泰、苏由分别带领三千兵卒一路设伏。 而曹操这方面则是由夏侯惇、曹休、徐晃、还有前来支援的曹仁,各自统领三千兵马,而曹操自己率领约一万人马亲自与袁绍决战。 这九路兵马加起来共有三万五千人上下,和袁绍的两万五千人相比占据兵力上的优势。 而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就是张辽和李重,张辽加上高顺的援军一共有两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