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旌旗_第100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00节 (第3/3页)

没认出来。”

    千万别以为徐晃这是奉承话,实际上徐晃的话讽刺意味极浓,南征北战的意思就是你关羽这些年犹如丧家之犬,四处逃窜,气势更胜的意思就是说,你比当年在曹营当俘虏的时候威风多了。

    境由心生,关羽最不愿被人提起的就是当年投降曹操一事。别拿《三国演义》上面的话理解当时人对关羽的看法,《三国演义》是老罗写的,美化的意味极浓,事实上在当时关羽投降曹操就是个污点,简直和李陵投降匈奴差不多了。

    说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也只是偏偏后人而已,刘备啥时候重视过老婆啊!

    关羽如何听不出徐晃的讽刺,气的颌下胡须乱颤,双目寒光闪烁,怒喝道:“徐晃,不要以为关羽斩不得你,不要忘了河北颜良。”

    徐晃闻言表现的更为夸张,在马上笑的前仰后附,断断续续的说道:“关羽,你还要点面皮不,颜良那是被你杀的吗?那是刘备给颜良传信,让颜良迎接你,颜良大意之下,才被你偷袭的好不好,你真以为你是颜良的对手吗?”

    徐晃这话纯属胡编乱造,不管关羽斩颜良一事到底是什么原因,反正徐晃是不知道内幕的,徐晃只是借题发挥一下而已。

    关羽气的七窍生烟,纵马就向徐晃冲去,手中的青龙偃月刀画出一到冷厉的光芒,斩向徐晃。

    徐晃长笑一声,纵马相迎,提起宣花大斧和关羽战在一处。

    第二百二十四章名将vs名将

    更新时间:20121025

    青龙偃月刀和宣花大斧都是非常沉重的兵刃,撞击在一起发出刺耳的金铁交鸣声,震得耳畔“嗡嗡”作响。

    徐晃对关羽的作战方式太熟悉了,一上来就以稳守为主,竭力抵挡关羽的攻势,徐晃心里非常清楚,自己不是关羽的对手,但打上几百回合还是没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关羽手下只有三千兵卒,而自己手中却又五千兵卒,在兵力上自己占据绝对的上风,但徐晃还是不愿意现在就和关羽交兵,原因是关羽的兵卒士气高昂。

    但只要自己和关羽拼杀几十回合,关羽不可战胜的神话就会破灭,那时候关羽的兵卒士气就会下降。

    关羽还真当自己是战无不胜的吕奉先了!徐晃心中冷笑不已。

    在普通兵卒眼中,关羽是一刀劈伤吕布的绝世猛将,但在熟知内幕曹营武将眼里,关羽也就是那么一回事,武艺高是高,但却没人怕他,这也是夏侯惇等人经常挑衅关羽的原因。

    三四十招过后,关羽渐渐占据上风,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围着徐晃上下翻飞,卷起漫天气浪。

    当徐晃早有准备,也不惊慌,一板一眼的低档关羽的攻势,又过了三四十招,徐晃渐渐赶到吃力了,不愿意再冒险了,大喝一声:“曼成何在?还不率兵出击。”

    李典是徐晃的副将,说实话,依照李典的才能,给徐晃做副将确实有些屈才了,李典博览群书,礼贤下士,极得军心。

    曹操派李典给徐晃当副将是因为李典此人非常仁厚,从不与人结怨、争功,张辽北伐的时候李典就给张辽当副将,两个人配合的非常好,所以曹操才让李典辅助徐晃的,其中也不无借助李典沉稳的意思。

    李典答应一声,手中长枪一指,带着五千兵卒直奔关羽冲去,自己却提枪来夹攻关羽。

    关羽当然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徐晃冲击自己的军阵,也高喊一声,命令自己的兵卒上前助战。

    两方的兵卒很有默契的避开战团,绞杀在一起。

    李典的兵卒是早有交代,他们的对手不是关羽,而是关羽手下的小兵,而关羽的兵卒也没有支援关羽的意思,那个将军……神威凛凛,就不用我们帮忙了吧。

    关羽真没把李典放在眼里,在曹营之中,李典一直不显山不漏水,非常低调,但是关羽却不知道,李典的武艺也很高,那可是能和赵云打上几十回合的牛人呢。

    所以一交手,关羽就感觉到压力倍曾,李典也是个作战沉稳的选手,喜欢秒杀的关羽最讨厌这种人了,所以关羽打的很吃力,实际上他也不是徐晃和李典二人的对手。

    但还没等到关羽露出败相,关羽的兵卒却先败退下来,徐晃可是曹营名将,早年就在杨奉手下为将,经验丰富,治军严谨,关羽这个半路出家的武将在治军上真不是徐晃的对手。

    兵比不过徐晃,将也比不过徐晃,那么关羽吃败仗也就在情理当中了。

    但关羽有个很大的毛病,就是高傲,关羽的高傲甚至到了有点不可理喻的地步,就像马超投降刘备的时候,远在荆州的关羽还要找马超比武,都不知道关于怎么想的,难道关羽一点大局感都没有吗?

    笔者认为,可能是关羽出身低贱的缘故,所以对三国时期的官二代,富二代有很强烈的仇视心里。很显然,作为伏波将军的后代,马超马孟起肯定是官二代加富二代的。

    关羽的兵卒被徐晃的兵卒打的节节败退,但关羽依然死战不退,意图斩杀徐晃和李典二人,挽回败局。

    但这基本上属于痴心妄想,徐晃和李典二人加起来已经稳胜关羽了,就算关羽以命搏命,都难以击杀其中一人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