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旌旗_第110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10节 (第4/4页)

众将的脸色都变得难看无比。

    李儒苦笑一声,慢慢说道:“主公,用兵之计莫过于断粮,属下估计,夏侯惇十有是偷袭高唐去了。”

    李儒这一说,李重也反应过来了,夏侯惇应该就是偷袭高唐去了。

    梳理一下整个事情的脉络,自己将计就计,掘开济水,淹了曹仁的大营。曹仁就给自己玩了一手将计就计再将计就计,在被追杀之时,偷偷的兵分两路,一路进驻到历城,另一路则有夏侯惇带领前去偷袭高唐。

    至于前夜的诈降之计、伏兵之计,看似精彩绝伦,双方拼计谋、拼武勇,但实际上这就是贾诩一个简单的障眼法而,吸引李重的注意力罢了。

    骂了隔壁的!李重长叹一声,心里这个憋屈啊,自始至终,自己都没斗过贾诩这支老狐狸,被人家牵着鼻子走。

    想要支援高唐肯定是来不及了,老狐狸的计策环环相扣、步步为营,绝对不会给李重留下破绽的,就算有,那也可能是一个大坑。

    现在李重只能祈祷甘宁给力一些,抗住夏侯惇的攻势,守住高唐,不然的话,一旦高唐失守,李重的六万大军可就变成嗷嗷待哺的孩子了。

    但很可惜,顺风顺水的李重终于不得老天眷顾了,第二天早上,李重就得到战报,高唐失守,恼羞成怒的甘宁正在猛攻高唐县。

    事情的详细经过是这样的,甘宁在高唐至历城设下五座营寨,以便看护粮道。而夏侯惇袭击的就是距离高唐最近的一座营寨,夏侯惇手中至少有一万五千兵卒,以有心算无心,攻打一处简陋的营寨真不费什么力气。

    夏侯惇攻下了甘宁的营寨,立即叫手下人换上李重军队的衣甲,大摇大摆的直奔高唐,骗开了城门,很轻松的就占据李重的桥头堡,廖化手中兵少,根本就打不过夏侯惇,只能突围而走了。

    随后,甘宁就得知了高唐失陷的消息,甘宁只感觉浑身发凉,眼前发黑。

    身为一个有理想,有文化的武将,甘宁非常清楚高唐县的重要性,别的不说,光是粮草问题,就能让李重火冒三丈。

    一万兵卒啊!自己手里足足有一万兵卒,竟然被夏侯惇打了个措手不及,甘宁撞墙的心思都没有了。甘宁当然不会撞墙的,就算撞墙,甘宁也要往高唐的城墙上撞。联系上廖化,甘宁也不顾自己兵少,带着一万余人杀向夏侯惇。

    气愤归气愤,甘宁也知道自己拿夏侯惇没什么办法,击败夏侯惇又能如何,夏侯惇一把火就能将高唐的物资烧成灰烬。

    暴怒的甘宁当然也没忘记挑战夏侯惇,但更令甘宁气愤的是,明明武艺不在自己之下,兵力也比自己多,但夏侯惇就是不出战,摆明了死守到底。

    第二百四十五章破釜沉舟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甘宁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济于事,勉强攻打了几次,甘宁落得个身中数箭的下场,要不是甘宁的铠甲质量过硬,甘宁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问题。

    两天以后,李重的六万大军就齐齐撤到高唐附近,将高唐县围了个水泄不通,与此同时,历城的曹仁也出兵五千,将大营射在高唐县三十里处,遥指李重的军营。

    李重现在手里大约有六万军队,想要攻克高唐县并不是不可能,唯一困扰李重的难点就是粮草问题。指望周泰的水军给六万人输送粮草那是不可能的,周泰手中的力量有限,满打满算也就能供应三万军队的用度。

    如果李重撤回三万大军,固然可以减轻后勤压力,但这样一来,李重也就别指望入主中原了,曹仁、夏侯惇也有三万军队呢,这两个人也不是吃素的。

    还有一点就是撤军非常危险,六万大军,撤回去三万,试问谁不想早点回家睡觉,跑到中原打生打死有意思吗?这样一来,军队的凝聚力也就无限接近于零了。

    还有,半渡而击之!这个道理三岁小孩都知道,夏侯惇、曹仁绝对不会让李重平平安安撤军的,不趁着李重渡河之际出兵骚扰才怪呢。

    另一种办法是全军撤退,六万大军系数撤回河北,放弃挺进中原的计划。

    这种方法最为稳妥,但也最不可取,谁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。一旦让曹操缓过这口气来,被动的就是李重了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