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77节 (第4/4页)
是猛将。 在这种情况下,许褚就算再厉害也没有用,没有对手你跟谁比划去,河北骑兵潮水一样退了回去。本来曹兵就被他们啥的不成建制了,回去的路上根本就没受到什么阻拦,几乎是毫发无伤的回到虎牢关。 骑兵来去如风,肆虐而过,留下的却是血雨腥风。虎牢关下的泥土都变成褐色,这是鲜红的血液和黑色的泥土混合而成的,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泥土自下而上、散发着一股浓重的血腥之气,就连春风都吹不散。 曹操仰望着巍峨耸立的天下雄关,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之声。连绵的春雨终于停歇了,一轮赤红的太阳升上天空,照耀着悲怆的大地。 一场偷袭战,李重打的光辉灿烂,曹操被揍得灰头土脸,掉了两颗门牙,外加四千余人的伤亡。 事后,不明2真相的曹老大还不住的感叹,要论到武艺第一,自然是天下无双的吕奉先,弹药论到箭术第一,肯定是少年豪杰魏文长了。魏延是不知道曹操对他的评价,要是知道,没准都能把自己的大牙也笑掉两颗。 理所当然的,“少年豪杰魏文长”从此以后算是在曹操和刘备之处挂名了,几乎每一个和他交手之人都跟打了鸡血一样,战斗力直线上升,让魏延郁闷不已。 当然了,魏延报功的时候当然是一番说辞了:什么兵卒奋勇争先,自己眼见曹操出现,奋力一箭,射掉曹操门牙两颗,里面全无瞎蒙的痕迹。虽然大家都知道魏延这是运气好,但也不揭穿魏延,运气那也是实力的一部分,说实话,有些时候运气要比实力都重要。 不说别的,曹操坠马之时万一大头冲下,一下子摔死了,这功劳也要记在魏延身上的,功劳就是功劳,可不管运气因素。 看看大战之后的影响吧,先挑重点的说,重点也就是曹操了,李重的战略计划就是那样了,敌进我守,敌守我攻。 曹操重新整顿好营盘之后,第一件事就是分兵,曹操已经得到消息了,李重的十二万大军马上就要齐聚虎牢关了,目的傻子都知道,肯定是兵逼洛阳,不然的话来旅游啊!汉代还没有演戏这个词。 当然了,李重就算想演习也不行,他的经济实力也承受不起。李重也比较讨厌演习这个字,实战才是最好的演习,比如美帝,你看人家的总统,那个上任之后不先四处炫耀一下武力。 靠着唱歌跳舞就能混到将军级别的军队能有什么战斗力,归根结底,战斗力是打出来的,不是练出来的,更不是吹出来的。 将近两万军队要撤回新郑,这是必须的,短时间内能打下虎牢最好,打不下的话,曹操不可能看着新郑唱空城计。刘备虽然被打的很惨,但战争潜力很大,也应该快恢复过来了,特别是关羽,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。 还有近两万军队保卫后方,洛阳附近各县也是要驻守的,曹操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河内的郝昭扫平洛阳外围防线而无动于衷。 想来想去,这个难题还是交给了徐晃,虽然徐晃治军严谨,但曹操也没奢望徐晃能护的洛阳外围万无一失。这不是徐晃的能力不如郝昭,而是徐晃需要照顾的地方太多了,谁知道郝昭要对哪个县下手。 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需要防守,那就是偃师,偃师距离洛阳不过三十里,可以算是洛阳的左后屏障了。守住偃师,哪怕是洛阳被围困,也有一个相互拱卫的存在,所以无论如何,曹操都不会放弃偃师的。 而现在对于曹操来说,能驻守偃师、适合驻守偃师的也只有夏侯渊了,虽然夏侯渊有点攻强守弱,但驻守偃师还真不能死守不出,带兵突袭是很有必要的,总不能让李重肆无忌惮的围城吧。 三次分兵以后,曹操很悲哀的发现,十万大军只剩下三万人上下,三万人驻守洛阳这样的大城稍有不足,但也勉强够用了,战果如何,就要看自己和李重的斗智斗力了。 撤军当然不能呼啦一下就一哄而散了,也是要分步骤的,但无论如何,也要稳住局势,别被李重趁势追杀。先把新郑的军队派回去,再命令徐晃带兵去对付郝昭,最后才是夏侯渊前去演示驻防,可怜的曹老大还要在虎牢坚持一段时间,给夏侯渊留下吊运粮草,准备守城物资的时间。 曹操转攻为守,李重当然不会让曹操安安心心的撤退了。就和曹操偷袭虎牢一样,李重攻打洛阳的时间也不多,一样要速战速决。 所以李重立即对断后的曹操展开猛烈的攻势,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李重抛弃一切阴谋诡计,就用最简单的强攻对付曹操,黄忠、魏延、韩当等人轮番上阵,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压的曹操几乎喘不过气来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