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42节 (第6/7页)
了,就算我们再退出关外,只怕也难以抵抗中华军的进攻。因此臣才以为此乃上策。” 顿了一顿,洪承畴又道:“一但我们退出关外,商毅必然会占领北京,登基称王,那么商毅的下一个目标,必然是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,或者是四川的吴三桂,这一番争斗,多则五年,少则三载,我大清不仅能够得出一些喘息之机,而且可以侍机而动,或出关攻击商毅,令其腹背受敌,或严守山海关,以拒中华军,或可借机与商毅议和,只要实力尚在,那么可攻可守,可进可退。皆由我大清掌握。” 多尓衮沉默了半响,才道:“那么中策呢?” 洪承畴也只好苦笑了一声,虽然多尔衮为人精明,而且也不乏权谋之术,但目光确实太过狭窄,只能看见眼前的这一小块天地,而不能发现更广阔的区域,清廷的局势弄成这个样子,固然是因为商毅太厉害了,但多尔衮几次施政不当,只注意维护满州贵族的眼前部落利益,而忽略了大清做为一个实质国家的长远利益,也不无关系,因此也只好道:“中策就是放弃河南,退守河间、保定、太原一线,收缩战线,再与中华军一战,若胜,则可拱卫京师,保住河北、山西之地,若败,则可借京师城防,挡住中华军,使其他军队从容北撤关外,如此还能够保存一部份力量。” 多尓衮想了想,这一计显然也不可行,因为这一下子等于是把整个河南省、陕西省、以及山西省大部和北直隶的一倍份全都放弃了。虽然说可以收缩战线,但清廷实际拥有的关内地盘只剩下山西小部、北京的大部份地区,跟本就不能箅是一个国家了,而北京几乎就成为第一前线,差不多就成了当年北宋与辽国对持的局面。这果的结果,还不如把清廷出关外,只留下一员大将驻守北京。 因此多尔衮又摇了摇头,道:“老洪,那么下策又是如何呢?”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六十九章 中原三策(下) 洪承畴暗暗叹了一口气,知道这个方案也被多尔衮给否决掉了,因此又道:“弃守徐州,退守归德、以大名、开封、洛阳地区为核心,与中华军在中原决一死战,此仍下策,胜则可保中原不失,天下呈南北分治;若败……”洪承畴顿了一顿,没有再说下去了。 多尔衮当然知道洪承畴的意思,如果中原一战败了,大清自然也就面临着亡国之危,当然这话洪承畴没法说出口来,但这个方案确实是正合多尔衮的心意,因为现在清军在中原一带集结的兵力超过了五十万,其中新军的兵力也超过了六万,而且四川的吴三桂也派兵参与,日本和朝鲜也都承诺出兵。因此多尔衮认为,以现在清军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在中原战场上和中华军一战。而且多尔衮的战略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,主张的是不放弃一城一地,寸土必争。 另外多尔衮也未必不知道,中原一战,清廷虽然有一战之力,但获胜的机率,绝对不会高过中华军,而退回关外,或者放弃中原,至少也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,但多尔衮还是放弃洪承畴的上中两策,也是有不得以的苦衷。 现在清廷入关己有六年多的时间了,这时已经俨然以天下之主而自居,而且关外的满人基本都搬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居住,经过了这几年的圈地、投充之后,几乎所有的八旗贵族都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份自己的产业,而且比自己在关外的产业扩大了数倍,数十倍,有不少人甚致把关外的产业都卖了,全部用来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置地购业,因此就这么灰溜溜的退回关外去,那么这几年辛苦经营的产业将会全部付之东流,因此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,八旗贵族都不会甘心退回关外去的。 当然以目前多尔衮的权势地位,可以强行下令,让清廷退回到关外去,或者是放弃中原之地,但这么一来,多尔衮必然会失去绝大多数的八旗贵族支持,将会在朝中彻底失去立足之地。 现在的清廷,在本质上依然还是部落政治,尽多尔衮权倾朝野,但也必须得到大部份八旗贵族的支持和拥立,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权势。虽然经过了两次南征的失利之后,由其是发生了北京暴乱、北方频频举旗反正的事情之后,多尔衮在清廷的声望已经下降了许多,有不少以前支持多尓衮的八旗贵族都对他十分质疑和不满,只是一来多尔衮在维护八旗利益这方面,还是做得非常好;二来能够危胁到多尔衮的人,都早被他整下去了,现在的清廷暂时还没有人能挑战多尓衮的地位;三来目前的局势危急,也只有多尔衮才能免强撑得住场面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