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啸大明_第34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342节 (第7/7页)

,因此八旗贵族才不得不依然听命于多尔衮,那怕是多尔衮曾经告病辞职,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把他请出来,让他顶在前面去为大清遮风挡雨。

    因此多尔衮也十分清楚,自己根本就没有退路,一但失势,自已决不会有善终,毕竟这些年来,自己得罪的人也不少,还有一些投机份子,他们恐怕都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,因此这一次多尔衮也没有别的选择,只能在中原和中华军决一死战。

    在决定出战之前,多尔衮也做好了一个思想准备,如果这一次侥幸获胜,不仅可以保住大清,同时也还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,如果败了,那么就索性战死在战场上,也算是为大清尽了忠,总也好过回到朝中,被逼迫而死。至于自己死后大清怎么办,那就管不了了。

    当然他的这一番心思洪承畴很难体会得到,而多尔衮也没办法向洪承畴说明白,也只好就这么含含糊糊,否定了上策和中策,直接选定了下策。

    不过既使是选择下策,也需要首先放弃徐州。这一点多尔衮到是能够接受,徐州虽然是战略要地,但现在却是孤悬于外,被中华军三面包围,因此就算是要在中原地区与中华军决战,想要强守徐州,显然是现实的,相反放弃徐州,退守到归德、大名府一线,还可以收缩战线,使各军之间的空隙更小,也有利于发挥清军兵力众多的优势,寻找适当的战机,与中华军决战。

    另外徐州毕竟只是一个城池,当然远不能和中原,甚致是京师相比,就算是弃守,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,因此多尔衮也决定,就把弃守徐州,作为中原大战的开始。

    大的战略方案虽然决定下来,但也不是说马上就放弃徐州,一来是因为现在双方并没有进入交战状态,而是各自都在进行着战前的准备,同时清军还有几路人马都没有赶到战场,因此还需要在徐州坚守一段时间。

    另外徐州毕竟也是军事重镇,如果冒然不战弃守,也容易挫动全军的士气,而且其他众将说不定也会生出避战之心,能放弃徐州,当然也就能够放弃其他地方,万一造成了连锁反应,各路人马都不战而退,全局溃败,那可就不好了。

    因此多尔衮也不敢轻易的做出这个决定来。而是招集随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、承泽亲王硕塞、多罗郡王瓦克达、叶臣、伊拜图、罗讬、阿济格尼堪等人一齐商议,放弃徐州的计划。

    果然,当多尔衮刚一提出放弃时,立刻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,毕竟打都没打,就放弃了徐州,也太说不过去了。

    承泽亲王硕塞就坚决主张寸土不能放弃,一定要坚守往徐州,与中华军力拼到底,致于徐州三面被围的事实,硕塞到也并没有否认,但他的主张却是就应该向徐州增派兵力,以徐州为核心,向中华军发动进攻,解除徐州三面被围的危机。

    当然硕塞的主张从兵法上来说,并不是没有道理的,而且也更为积极主动,另一方面徐州虽然被中华军三面包围,但并非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,东面还有邳州、宿迁、南面有宿州、萧县、北面还有沛县、沣县,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一块地区。而且自从南征失利之后,清廷就一直加强徐州的防御,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,因此如果加强徐州的兵力,也并不是不能守住徐州。不过这样一来,就等于是把清军的战线向前推进,在徐州地区就和中华军决一死战。

    当然在徐州与中华军决战,一来是战线拉得太长,而且又是三面受敌,显然是对清军更为不利,但如果是在几年以前,对明军作战,清军或许还能依靠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取胜,但面对的是中华军,除了硕塞以外,无论是多尔衮,还是其他人,也都不认为清军与中华军在徐州决战,会取得胜利。

    郑亲王济尔哈朗则认为,徐州是战略要地,虽然现在的局势是不得不弃,但如果就这么放弃了,确实容易挫伤军心士气,至少也应该在徐州抵抗一下,坚守几天,然后再撤退,这样就说得过去了。而且清廷在徐州经营了二年,城防十分坚固,而且勒克徳浑部还有一支新军神勇营,因此完全可以在徐州坚守几天,能守则守,不能守再撤,如果能够利用徐州的防守,给中华军造成一定的杀伤,那就更好了。清廷可以再出动几路人马,解救徐州,和徐州的守军里外夹击,说不定还可以取得一次大捷。

    济尔哈朗的这个意见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,在徐州守几天再撤,总要比不战而退要好,致于取得的战果,对中华军造成的杀伤,则是可大可小,由清廷怎么说了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