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旌旗_第127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27节 (第2/4页)

,当时驻守武昌的主将是黄盖,黄盖是孙坚的老臣子了,也许为了体恤老将,也许是为了降低老将在江东阵营中的影响力,总之,孙策把黄盖安排在大后方。

    诸葛亮和张飞先是偷袭了宜春县,然后火速进兵拿下新金县,最后诸葛亮迫降了新金县县令,命其给黄盖写了一封求援信。由于豫章郡各县距离极远,黄盖也不知道具体情况,匆忙之下,只能出兵救援。

    结果在救援新金县的途中,黄盖遭遇张飞的伏兵,措不及防之下,黄盖被张飞一矛刺死。

    黄盖一死,武昌军心大乱,诸葛亮和张飞仅仅攻打了三日,就一举攻克武昌,转而进兵柴桑。

    柴桑是江东的军事重镇,除去孙策出征带领的兵卒之外,江东的五万大军全部驻扎在这里,可以这么说,一旦柴桑失守,江东就门户大开,刘备可以很轻易的吞并江东腹地。

    现在孙策的三万多水军都驻扎在彭泽湖,柴桑城中只有一万步兵,为了能守住柴桑,程普将两万水军调到城中,自己带着一万多水军在九江港迎战刘备。

    刘备带领六万水军,沿着大江顺流直下,船队浩浩汤汤、延绵十余里,船上的旗帜更是遮天蔽日,江风吹过,咧咧作响。

    本来刘备是北方人,并不精通水战,程普水战经验丰富,也未必不是刘备的对手。

    但有句话说得好,不怕没好事,就怕没好人!扮演坏蛋角色的就是张允。张允此人在《三国演义》中属于打酱油的,投降从此之后,二人初次水战,就被周瑜击败了,于是张允就连同蔡瑁一起整顿水军,后来周瑜觉得蔡瑁和张允二人威胁太大,就用了个反间计除掉了蔡瑁张允。

   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,张允还是有些能力的。

    下面说说张允和蔡瑁的关系,张允是太尉张温的儿子,蔡讽的外甥,蔡瑁的表兄弟,也可以这么说,张允也算是李重的子侄。

    所以说,蔡瑁、张允、李重三人穿一条裤子。李重希望刘备能够击败孙策,张允自然会不遗余力的帮助刘备了。如果说周瑜带领一万多水军,还能勉强对抗刘备,但是程普就要差远了。

    充其量,程普也就算得上稳重而已。

    在实力不及提防的情况下,不出奇制胜,几乎是没有胜算的。所以在九江大战之中,刘备占据上游之地利,经过半天的厮杀,用绝对优势兵力大败程普,程普的一万余水军折损大半。

    这还是刘备信不过张允的原因,如果刘备对张允言听计从的话,程普肯定是个全军覆没的结局。

    程普的水军失去战斗力,匆匆逃到彭泽湖中,而程普则弃了水军,进入到柴桑县中,抵挡刘备的水路两军。

    求月票,求订阅,求红票!

    第二百九十章磨剑十年今出鞘

    就在孙策撤兵到合肥的时候,刘备和诸葛亮合兵一处,将柴桑县围得水泄不通,唯一对程普有利的就是,柴桑作为水军的后勤基地,粮食倒不缺。

    但是,粮食不缺指的是供应军队,柴桑城中还有十余万军民呢,百姓也是要吃东西的。

    另外,刘备手中有九万大军,柴桑城中才有三万军队,其中还有两万战斗力底下的水军。指望这三万人能驻守一座县城,是不现实的,疑问就是程普到底能不能挺到孙策回援。

    这里说一下,三万人守城,九万人攻城,输赢并不是绝对的。

    在双方的兵卒实力,士气,装备,指挥都大致相相当情况下,最主要的要看城池的大小和防御力。如果说城池太过狭小,城墙不够高、不够厚,那么三万守军绝对不是九万攻城军队的对手。

    反过来说如果城池的大小正好适合三万军队调动,那么九万攻城部队确实少了点。当然,如果城池太大也不是不行了,不过在古代还没有那么大的城池,这个情况就不考虑了。

    很不幸的是,柴桑不是一个大城,虽然它也属于南方重镇,但想要驻守三万军队,却太过狭隘了,城墙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