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旌旗_第13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31节 (第3/4页)

经大战一天一夜了。

    巨平县,夏侯惇正在有条不紊的的指挥军队攻城,夏侯惇很有把握拿下巨平,作为一个即将放弃的后勤粮草基地,巨平县不会有太多的河北兵卒,五千人,这应该是巨平守军的极限了。

    而且目测的结果也是这样的,夏侯惇久经沙场,根据城头守军的密度,轮转情况判断一下人数并不难。

    更好重要的是,巨平的守军绝对没有拼死一战的决心,李重早就跑了,死守巨平也没有任何意义。夏侯惇要做的就是,给甘宁压力,迫使甘宁放弃烧毁粮草辎重的举动,或者迫使甘宁尽快突围,自己好前去支援曹操。

    这不是异想天开,如果在败局已定,突围无望的情况下,甘宁是不会下令烧毁粮草辎重的,这等于变相激怒夏侯惇,将他们斩尽杀绝。

    现在是大荒之年,各方诸侯都是穷鬼,都缺粮食辎重,夏侯惇这么重视巨平的粮草物资也是很正常的。

    夏侯惇手中大约有一万五六千人马,攻打军无战心的巨平县绰绰有余了。

    在夏侯惇的指挥下,一队队兵卒涌向巨平城头,抬着粗制滥造的云梯,顶着头领的石块、原木拼命攀爬。

    城头之上,甘宁却是冷笑连连,他也不指挥兵卒御敌。甘宁不是不屑指挥兵卒,而是不敢,现在巨平县内有接近两万兵卒,其中有一万五千精兵,硬碰硬都能干掉夏侯惇的一万五千人马了,就别说守城了。

    甘宁真怕把夏侯惇吓跑了。

    一天一夜的时间,甘宁将两万兵卒分成四队,轮流上城墙把守,以便保持兵卒的体力。

    一而再、再而三、三而竭,夏侯惇的兵卒一日一夜的激战下来,早就疲惫不堪了。而甘宁则不然,由于甘宁处于守势,所以每次派上城墙的兵卒并不多,几次轮转下来,甘宁手中至少还有一万精神饱满的兵卒。

    见到夏侯惇收兵回营,甘宁立即集合兵卒,准备出城攻打夏侯惇。这是李重的军事计划,不管前方的战况如何,甘宁都必须击溃夏侯惇,堵住曹操的退路。

    大型战役就是这样,可能要经过对峙,试探,推演战局,定计等等阶段,这个时间可能会有几天,几个月,甚至几年。可一旦双方都失去耐性,爆发决战,战斗会在短短的几天、几个时辰内完成。

    早在春秋时期,孙武就总结出来这个道理:其疾如风,其徐如林,侵掠如火,不动如山,难知如阴,动如雷震。

    甘宁统领第一波攻势,廖化作为第二梯队接着进攻,如若依旧不能击溃夏侯惇,巨平县的守军就会倾巢出动,破釜沉舟,和夏侯惇打消耗战。

    但实际上李重和甘宁都有些多虑了,夏侯惇连第一波攻势都撑不过去。

    在曹操的军事计划当中,根本就没有防守这一说法,所以夏侯惇在巨平县的大营根本就没什么防御能力,只有几个简单的拒马鹿角而已,别说挡住甘宁的突袭了,能不能挡住一个孩子都是问题。

    特别是夏侯惇还在撤军之中,仓促间根本就没办法叫兵卒掉头迎敌。

    就在夏侯惇的前军进入大营之时,巨平县的城门大开,甘宁带着一万兵卒潮水一样逆袭而来,一个冲锋,就将不知进退的断后曹兵席卷而散。

    夏侯惇急的火冒三丈,急忙赶赴后队,想要抵挡甘宁的冲击。两个人在乱军之中正好遇到一起,甘宁一阵狂笑,高声喝道:“哈哈哈……龟儿子夏侯惇,今日就是你的死期,拿命来!”

    夏侯惇冷笑一声,举枪相迎,二人就在夏侯惇的大营之前展开一场混战。没有了甘宁的领头冲锋,河北兵卒确实少了所向披靡的架势,但依旧占据着战场的主动。

    仓促遇敌,夏侯惇也犯了一个错误,他不应该到后队指挥兵卒御敌,而是应该固守营盘为上。陷入敌阵的曹兵,死了就死了,死伤一两千人,对夏侯惇来说,影响确实不大。夏侯惇和甘宁缠斗,除非能在短时间内杀了甘宁,不然的话,曹兵失去了夏侯惇的指挥,副将也拿不定主意,肯定会越来越乱的。

    而甘宁不一样,早在出战以前,甘宁就做好了详细部署,自己和喜欢的纠缠,依旧有将领指挥兵卒攻打曹军,无形之间,甘宁就占了大便宜。

    说到武艺,如今正处在巅峰的夏侯惇确实要比甘宁高上一点,但这一点点差距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效果来,甘宁也是一等一的猛将,要是被夏侯惇秒杀了,那才是天大的笑话呢!

    甘宁也不着急,一心一意缠住夏侯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