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03节 (第2/4页)
说什么,老百姓就信什么。在幸存的百姓眼里,李重实在是犯不上欺骗他们,想杀人的话,早就杀了,用不着这么麻烦的。 看到百姓的情绪稳定下来,李重接着说道:“现在我要重新整理户籍,所以你们现在就回到家中,最好不要出门,免得分发粮食的时候拉下那你们。房屋被烧毁的也不用怕,可以先到军营歇息,也有粮食发放。” 李重一席话下来,百姓顿时高声欢呼起来,不用死了,还发粮食充饥,现在在他们眼里,李重简直就是救世主一样的人物,最好的主公,没有之一。于是立即有人高呼起来:“主公万岁……主公万岁……” 有领头的,就有盲从的,就连高兴不起来的百姓也跟着高呼起来,不喊不行啊,万一李重生气了,不给发粮食了怎么办? 转眼之间,芜湖城内就响起震天的万岁声。其实李重这么做完全就跟收买人心没什么两样,当然要说是体恤百姓也可以,刘备破罐子破摔,放弃芜湖了,李重可不能这么干,以后芜湖就是自己的地盘了,好好治理一下,有好处、没坏处的。 双手下压,示意百姓安静下来,李重接着说道:“还有不少的百姓被刘备带走了,里面也许有你们的兄弟姐妹,不过你们放心,我会尽力的解救他们……至于死去的乡亲父老,我也会好好安葬他们!” 说到这里,李重还假惺惺的抹了几滴眼泪。 不过这世界还是好人多一些,像李重这样卑鄙无耻的人并不多,百姓之中立即就有人站高声喊道:“主公,我们能帮忙吗?” 见到人心可用,李重很是欣慰的点了点头。 老百姓就是好糊龙,其实这场战祸的罪魁祸首就是李重,如果不是李重出兵石城,芜湖的百姓还能过上几天安稳日子。 但李重也没有办法,除非他眼睁睁看着华夏四分五裂,不然的话,这场仗时一定要打的。这就跟后来的内战一样,也别怨谁先打响第一枪,无论是大光头,还是太祖,都抱着祖国一同的心思。 其实芜湖的百姓也清楚这一点,李重不打刘备,刘备也要打李重的,头几年,刘备还不是一样把孙策打跑了。 芜湖百姓没想到的是刘备做得这么绝,战败之时,居然拿他们做炮灰。 安顿芜湖是件很麻烦的事情,统计人口,扑灭余火,发放粮食,发放御寒衣物,一阵忙活下来,一天就过去了。到了第二天,李重才脱出身来追杀刘备,不过新的问题也出现了,就是粮草问题。 在战争时期。军队的粮草消耗大约是和平时期的三倍左右,追击战的粮草消耗甚至要更悬殊一些,也就是说为了芜湖幸存的供养七八千百姓,李重追击刘备的骑兵就要减少一千多人。 一千人看似对李重的实力没什么影响,但架不住前方还有十来个县城呢,照这样打下去,李重就不用追击刘备,直接救济灾民就可以了。 刘备沿着大江逃亡,过了芜湖,就是春谷县了。刘备一不做、二不休,把春谷县的百姓也携裹到军中,直奔泾县逃去。 还没到泾县,魏延的一千骑兵就追到。现在刘备的军队已经拉长到十余里,一眼望去,漫山遍野都是步履蹒跚的百姓。 魏延看的两眼发直,想要追杀刘备简单,但想要不伤及百姓就难了,战马一旦奔驰起来,撞到人非死即伤。魏延实在是不想伤及百姓,可魏延也不能下马步战,骑兵一旦下了战马,战斗力骤降,在追击刘备,跟送死没什么两样了。 片刻之后,陈到和王平的军队也到了,两个人手中有连弩兵,魏延也不敢上千看上,眼睁睁的看着陈到和王平越过百姓,消失在视线之中。 “这仗打的,真憋屈!”魏延怒骂一声,也是无计可施,急忙派人给李重送信,询问如何处置。 李重过了芜湖,来到春谷县,入眼的同样是一片狼藉,烽烟处处,遍地死尸。这次李重也不淡定了,怒火冲天,对刘备破口大骂,言语之恶毒,用词之新颖,听得兵卒目瞪口呆,赞叹不已。 刘备临走的时候带走存粮,这个说得过去,就算携裹百姓,也只能说刘备做事不择手段。就算厚着脸皮说舍不得治下的百姓,那也能强词夺理。 但是,刘备放任兵卒残杀百姓就说不过去了,第一次你可以说没注意,但第二次呢,连老百姓活命的粮食都抢,算什么仁义君主。 叹了口气,李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